6月30日,《浙江日报》理论版刊发了学校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春的文章《文化特派员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路径》。这是继4月3日其在《光明日报》发表《壮大文化特派员队伍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》后,针对浙江农业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又一理论创新。
这两篇理论研究皆立足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前沿,彰显了高校智库服务地方发展的理论穿透力与实践指导价值。


《浙江日报》发文链接:https://zjrb.zjol.com.cn/html/2025-06/30/content_3833254.htm?div=-1
吴春在文中指出,文化特派员们通过激发要素革新、推动业态融合、助力整体跃升等方式,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持。
“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中,生产要素的革新是关键。”吴春强调,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。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,继续教育学院紧握高校资源,通过构建“政产学研用”协同育人机制,打造农业新质人才培养特色项目,逐步形成理论探索与实践赋能并驾齐驱的发展格局。
一方面,学院深度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研究,为政策制定筑牢坚实的智库支撑。另一方面,学院在人才培训项目中积极引入创新思维,推动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切实有效的实践力量。如开办“兴农人”工程农业电商直播专题培训班,引入文化特派员制度中的“非遗IP开发”“数字营销”等实践成果,提供直播运营、营销策划等实战技能培训,引导学员将所学理论知识融入实际操作,着力培育高素质农民群体。
多年来,学院坚持“为国家和地区培养卓越专业人才”的重要理念,通过干企培训、技能培训、教师培训等多元化服务模式,全力打造富有影响力的理工继续教育品牌,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紧缺人才。
未来,在巩固农业人才培养优势基础上,学院将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,总结提炼培训经验,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形式,以高校资源优势,构建“文化+科技+农业”的协同生态,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,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。